本所執行長俞伯璋律師受訪,談台商進軍東南亞如何預防假訊息與詐騙–工商時報2022.9.3A12版專訪
這幾年政府再推新南向政策,為何要往南?實因台商沒有太多選擇,因政治問題與對岸經濟快速發展,西進大陸已非選項,北方的日本韓國工業水平高故企業經營成本高,多數廠商不具競爭優勢,東邊是太平洋,如要一直往東到北美洲或南美洲則戰線拉太長,因此台商往南邊的東南亞國家發展是不得不然的選擇。
在東南亞國家經營事業,以往台商要面對的老問題是語言不通,法律不懂,文化差異,習慣不同,宗教問題,政治動盪等,光要處理上述問題已經是一個頭兩個大了,現在更要面對新的問題:快速且大量但真假不明的資訊流,隨著自媒體崛起後,直播,網紅,網軍等將這個問題推向了高峰,這可能對日商,美商不算困擾,但對台商的殺傷力特別大,為何?台商的特性就是快,因為要快,就必須對訊息流做快速判斷才能搶先一步,而當大量的真假訊息流互相混淆,如何在語言/法律/文化/習慣不同的環境對快速往前的訊息流/事件流進行正確的決策與判斷,就是現階段台商往東南亞布局的新挑戰。
這三年因為COVID-19造成各國邊境管制,而跨境詐欺/商業詐騙卻直線上升。
以泰國為例,不動產吸金,電信詐騙,地下匯兌,醫療用品訂單詐騙,線上博弈詐騙等層出不窮,雖然台灣人騙/吞/吃台灣人本來就是很常發生的事,但利用前述各項跨境的限制對於受害人造成持續性的傷害,使被害人求助無門,這就是台商進軍東南亞要面對的新風險。
要降低風險,首要落實的就是查核機制,俗稱DD(英文 Due Diligence),這大概就是台灣人最弱最弱的一環。
記者調查發現以泰國法律案件為例,很多的狀況是台灣人與泰國公司簽合約,被騙錢後找律師提告,才發現泰方簽名的人不是泰國商業部登記的負責人,光憑這一點泰方公司就可以不認這個合約,後續要追擊更添難度,建議再與他人或公司合作前,務必進行現地盡職調查,查詢是否有真有此公司,地址有否人在,電話有沒有人接,有無對口單位,文件各項內容是否正確,對方提供的成功案例或事蹟是否確實,對方本來要騙你,發現你可以查到這個地步,大概就會放棄了,記者也常接到詐騙電話,每次甚麼調查局/刑警打來說我涉嫌XXX罪名要我配合調查,律師都教我回一句「承辦此案的檢察官股別麻煩跟我說一下,我等一下自己打給書記官確認」通常都馬上被掛電話。
出事後當然是跨境多地追擊,詐騙犯通常仍會保留台籍身分,從台灣方面就可以針對案件事實提出民刑事告訴,甚至可以依據所掌握的資料在台提出多項檢舉,在東南亞國家的追訴例如在泰國訴訟雖然比較麻煩,但只要是循正確管道找到泰國律師仍然可以發揮作用,世道愈來愈亂,跨境詐騙已是顯學,唯有步步為營才是上策。